您的位置:HomePage > 新闻中心 > 常见问题 >

常见问题

轴承失效模式与工作表面层关键影响因素解析

轴承常见的失效模式主要包括:表面接触疲劳、磨粒磨损、粘附磨损以及腐蚀磨损,这些问题通常集中出现在轴承的工作表面及其表层。因此,工作表面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轴承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对于轴承工作表面质量的研究,通常涵盖以下几个方面:
①表面形貌的分析;
②表面材料与变质层的结构研究;
③表面应力状态的评估;
④以及表面磨损与腐蚀状态的探讨。
由于轴承工作表面在经历冷热加工和润滑介质作用后,其微观组织、物理化学性质及机械性能常与轴承内部存在明显差异。此类受影响的表层区域被称为表面变质层。若这种变质由磨削过程引起,则称为磨削表面劣化层。因此,分析轴承表面退化层不仅是质量控制的重要一环,也是失效诊断的关键依据。   
 从磨削退化层的形成机理来看,磨削热与磨削力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,具体表现如下:
1. 磨削热的影响在磨削过程中,砂轮与工件之间产生剧烈摩擦,释放大量能量,导致局部区域瞬间升温。通过热传导计算模型或红外/热电偶测温法可知,研磨区瞬时温度在0.1毫秒内可高达1500°C。如此高温可能引发以下问题:
①表层发生高温氧化;
②金属组织出现非晶结构;
③产生高温回火或二次淬火现象;
④严重时甚至会造成表面烧伤或开裂。
2. 表面氧化层
瞬时高温会促使钢材表面生成厚度约为20~30微米的氧化铁薄层。氧化层的厚度与整体磨削变质层的厚度密切相关,因此也成为评估磨削质量的重要指标。
3. 无定形结构层
当表面被加热至熔融状态后,熔融金属会迅速冷却,形成一层厚度约为10纳米的非晶态层。这层结构虽具高硬度和韧性,但非常薄,在精密加工中容易被去除。
4. 高温回火层    
若磨削温度高于材料的回火温度但未达奥氏体化温度,工件表层将发生再回火转变。这会导致材料硬度降低,且温度越高,硬度下降越明显。
5. 二次淬火层
当局部温度超过奥氏体化温度(Ac1),表层金属会再次淬火,形成马氏体。虽然名称为“淬火”,但由于冷却不充分,这一层常表现为硬度极低的高温回火层。
6. 磨削裂纹
二次淬火改变了工件表面应力分布。在高温回火区与二次淬火区交界处,由于拉应力集中,极易形成裂纹。这些裂纹通常沿原始奥氏体晶界扩展,严重时可能导致整个表面开裂,进而使工件报废。
7. 磨削力诱发的变质层
磨削过程中的切削力、压缩力与摩擦力共同作用于表层,易产生高度取向的塑性变形层和加工硬化层,从而引起残余应力的变化。
8. 冷塑性变形层
每个磨粒都相当于微小的切削刃,常带有负前角。在切削过程中,磨粒对工件表面还会产生明显的挤压与犁削作用,从而形成一层塑性变形层。其变形程度随砂轮磨损程度和进给量的增加而增强。
9. 热塑性变形层    
受瞬时高温影响,表面材料弹性极限大幅下降。在压缩与摩擦力作用下,表层金属容易发生塑性流动。这种高温变形程度随表面温度升高而加剧。
10. 加工硬化层
在显微硬度测试与金相分析中常发现,因变形而导致的硬度增加现象,这也为材料的进一步磨削带来挑战。11. 脱碳层的影响
除磨削外,铸造或热处理过程中的加热也可能造成表面脱碳。若脱碳层未被后续加工彻底清除,会削弱表面硬度与结构强度,成为轴承早期失效的隐患。
 
综上所述,轴承表面质量的变化深受磨削热、力学作用和加工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。深入研究这些变质层的形成机制和组织结构,有助于提升轴承的加工质量与使用寿命,是轴承可靠性控制中的关键环节。

新闻中心

联系我们

联系人:Manager Wang

电话:138-2075-8089

邮箱:Jesse.wang@xzmachinery.com

公司:Tianjin Dingshengrui Bearing Co., Ltd.

地址: B-2018, Block B, Financial Community Center, Changjiang Road, Nankai District, Tianjin